驻村先锋
贫困土地的蚯蚓
——文峪乡磨沟村第一书记张克达
有人说他是创业致富带头人,有人把他当做亲人,有人把他比喻成老黄牛,但是他把自己比作蚯蚓,“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动了贫困的土,磨掉了贫困的根”。
2015年7月,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时任人社局就业股股长的张克达主动向局党组申请,愿意扎根到扶贫一线,为穷人办实事。因为态度坚决,没过多久,他被派往卢氏县文峪乡磨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身上没有土、脚下没有泥 不是合格的干部”
张克达的偶像是焦裕禄。他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改变贫困面貌,他的“三股劲”精神在驻村工作中特别实用,一直是我工作的信条。驻村伊始的第一课,便是挨家挨户走访。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深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于是,磨沟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田间地头经常看到张克达与群众拉家常的身影,他忙碌地记录信息、核实数据、了解群众关系,渐渐地,他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他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各家各户的人口、耕地、就业状况、收入来源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每隔一段时间,张克达就翻阅记载本子上的资料信息,看一看哪家的基本信息有所更新,哪些人的困难需求还未解决,然后明确目标,紧抓落实。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群众便认识并熟悉了这位从县人社局下来的第一书记,并称呼他为“张书记”。 在充分了解各户情况的基础上,张克达根据贫困户人员结构类别精准因户施策,采用多种帮扶政策融合救助为基础,激发贫困户奋斗脱贫决心为支撑,积极协调各帮扶单位、推进开展精准施策帮扶工程。 2018年7月的一天,张克达和村主任正在村室处理工作上的事,突然接到村民杜海军妻子急切的电话,杜海军突然疾病,腹部疼痛难忍,不能正常行走,情况紧急急需送医院治疗,听说这个情况后,张克达立马开上自己的车和村主任一起到杜海军家把他抬上车送下山进行医治,由于送医及时,病人转危为安。“看到掌柜的难受,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给我们张书记打电话,他那么善良可靠,一定会帮我们的。”杜海军妻子这样说。 “小张这人很好相处,没一点架子,就像俺的好知己,村里有事我都跟他商量,毕竟是单位上过来的人,见识多,思路清,能力强,帮我们干了好多事。”村支书老吕这样说。在一个村里当书记,老乡一有难事就想到他,有啥事都想与他商量,这是把他当成了主心骨,当成了知心人。 建好班子、带好队伍 才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在张克达看来,派驻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既然是组织上派下来的,就要带着村里的班子和党员干部一起,积极发挥党建引领扶贫重要作用。所以张克达不断加强所驻村支部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团结协作、整体素质好的优势,全神贯注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脱贫,为此他多措并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等内容和自己以及村里其他人外出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通过组织学习、交流谈心,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积分管理等活动,提升了群众,尤其是党员群众的素质和党性。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每月5号的开展的党员活动日,张克达协助村支书要求村里的每名党员汇报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研究解决村里的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切实让每一名党员参与磨沟村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张克达还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认真执行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是脱贫攻坚重大事项,如贫困户精准识别以及再复核、村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都须通过村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等工作程序,按照相关事项和程序,依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以确保重点工作组织实施,这样一来,群众也都了解了村里开展了哪些工作、怎么开展的,不仅能够监督村班子的工作,还减少了矛盾。 党建工作的深抓严管,不仅为驻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使其他工作的开展有了条理。 兴产业、上项目 要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 实现精准脱贫,必须要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张克达到村以后,通过走访能人大户和部分党员,上山下田实地调研,迅速确立了磨沟村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并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结合本村7000亩野生连翘保护,与村干部共同制定了以连翘、山萸肉、猪苓等中药材种植增收项目,2015年实施连翘中药材种植项目,共45户121亩,该项目到2016年7月争取到户增收扶贫资金每户4000元。在此基础上,2017年3月贫困户每口人种植1亩连翘以及发动全村农户种植连翘,2018年争取退耕还林连翘补贴每亩补贴1600元,目前磨沟村连翘种植面积已达到600亩以上,预计两年后每户每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成为群众实打实的致富产业。再加上磨沟村全村16000余棵的山萸肉树,年收益达12万元以上,产业架起了磨沟群众与康庄大道之间的宽阔桥梁。 由于2007年特大泥石流、洪灾,磨沟村近10公里的村级公路变成乱河滩,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交通十分不便,多年来虽然有建新路,但是一些通组入户道路还是很难行。张克达在县人社局领导的支持下,与县交通局、乡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协调、多方奔走,终于争取到了实施入村、入组道路的项目。如今,一条条平整硬化的道路,使当地群众告别了多年肩挑背扛的历史,解决了广大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磨沟村山大沟深,没有手机信号基站,手机也就没有信号,打电话得跑出去好几里地才能找到微弱的信号,到村后的张克达立即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受害者”,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他和村两委极为重视,多次找联通公司协商手机基站信号塔建设工作,最终决定在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一处通信基站信号塔。手机信号成功显示在手机屏幕上的当天,村支书老吕非常兴奋,第一时间用自己刚购买的手机卡与他联系,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之后,他又积极协调联通公司和移动公司分别在磨沟村建立两座信号基站,由此彻底改变村历史上不通移动通信信号的状况。 小家和大家 都是激励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张克达刚刚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正是家中父母体弱多病,大儿子准备上小学、小儿子刚刚出生,家人特别需要照顾和陪伴的困难时刻,但是作为丈夫和儿子的张克达同志,毫不犹豫投入到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中。他在亲情与工作、家庭责任与岗位职责的问题上,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觉悟,选择了克小家之难,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勇士”之路。“做这个选择,与我家人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张克达的爱人也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战士”,所以这可是实打实的“脱贫攻坚路上一起走”。俩人平时工作都忙,但是在有限的相处时间内,俩人还经常探讨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干,这让他们的父母和孩子深深地感觉他俩应该拥有“敬业福”。 作为一名80后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张克达的心中早已把磨沟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把这里的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戚邻居,把全村的发展当成了自己的头等大事。他常说:“我作为一名80后的驻村第一书记,心里十分清楚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和责任,决心要与全县的扶贫干部一道努力,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全力把磨沟村打造成山青、村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如今,他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有着责任与担当的青春最美丽”。 经过五年来的不断奋斗,砥砺前行,张克达和驻村工作队员以不变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以满腔的热忱和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扎根磨沟村,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挚爱的青春。 现如今,踏入磨沟村,昔日贫穷落后闭塞的村容也已旧貌换新颜。干净平整的主干道通村而过,沿线绿化为平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新意,111户改造过得房屋安静而温馨,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为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茶余饭后欢乐的去处,就连昔日村部那破旧的村室也已被崭新的综合服务中心所替代,即使夜归,也有56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一路护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