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
编者按:当前,全县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完胜收官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展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广大驻村干部取得的巨大成就,营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按照“选树先进典型 讲好脱贫故事”工作要求,县委组织部精心组织一批优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组成宣讲团,到各乡镇、兴贤里街道和部分县直单位讲述脱贫故事,宣传典型事迹。
本次宣讲旨在通过宣讲身边优秀驻村干部的先进事迹,让大家感悟初心的赤诚滚烫、使命的千钧重量,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洗礼,从行动上对标典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持续激活提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攻坚合力!
即日起,卢氏党建微信公众号将持续为大家更新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宣讲内容,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脱贫事迹,了解我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那些奋进时刻!
张冠军:三门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派驻朱阳关镇河南村驻村第一书记,中共党员,自2010年9月以来,先后在官坡镇安坪村、朱阳关镇河南村驻村,已在我县驻村十年。期间荣获“2018、2019年市级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市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等称号。
扎根山村已十载·不破贫困誓不还
尊敬的各位领导,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战友们:
大家好!
我叫张冠军,是三门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派驻卢氏县朱阳关镇河南村第一书记。我宣讲的题目是“扎根山村已十载,不破贫困誓不还”。
我于2010年9月被派到卢氏县官坡镇安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十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是弹指一瞬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对于一名驻村干部来说,驻村十年,却是沉重的责任和深深的眷恋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记得我第一次入村时,老天爷就给我来个“下马威”。特大洪灾后,山体滑坡,道路堵塞,无法通行,当车行到官坡岭时,车轮陷入泥里,无法前行,我就步行近2个小时入村。沿途的公路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群众出行只能翻山越岭绕道步行。当看到村里没有办公场所,开会要在村干部家里,就连妇女康检也在村干部家的床上时。我的心情异常复杂沉重。如何尽快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走出困境,对于我这个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深感肩上担子沉甸甸的。
初来乍到,我也曾经“惆怅”和纠结过。甚至考虑要不要给组织申请退出。但回想组织谈话时,领导告诉我这个村信访矛盾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当时自己给领导表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完成任务。然而面对女儿和妻子时,却觉得心中有愧。刚上二年级的女儿,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和教导的时候,当得知我要去驻村,少则半个月不能回家时,她嚎啕大哭,妻子虽然没有说什么,却在一旁默默流泪。懂事的姑娘哭过之后说:“爸爸,你放心去吧,妈妈在西站回不来,给我报个托班吧,放假我陪你去驻村“。
入村走访查看灾情时,村干部刘小东骑车带着我,两次翻进泥窝里,两个人都成了泥人。刘小东不好意思的说:“张书记,都是我不好,弄了你一身泥”。我从泥窝里爬出来,笑着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啥苦没受过,这不算啥!”
第一次召开村会议时,就有人说:“市里来的干部都是走过场,为了要下乡经历,过两年就拍屁股走了”。听了这话,别说我心里是啥滋味,群众说这话时,明摆着是对我工作的不信任,我听在耳里痛在心里,躺在床上彻夜未眠,心里就在琢磨,为了使村两委工作更好开展,必须要找出问题的关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是组织对我的信任,群众对我的期盼,当务之急是要争取项目资金,尽快恢复生产。
灾后重建,因资金没着落,又急需解决群众出行困难,我就自掏腰包,先后垫支6万元,购买水泥,组织群众开展灾后恢复,在安坪村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公路会战,男女老少齐上阵,拉沙、拌料,经过近一个多月的会战,修复了最险要的路段,解决了急需解决的出行难问题。
刚到卢氏驻村,人生地不熟,对项目申报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我这个在二级机构上班的一般职工,与各个县局既没有业务联系,也没有什么人脉,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我就每天带着村里的灾后照片和村情概况,在发改、扶贫、交通、水利、通讯等等,只要是和农村打交道和行业部门,我挨个去“拜访”。在一次去县城办事回村的路上,当车行到石断河时,因桥梁被毁,河里结冰,当车通过河滩时,车轮打滑陷入冰冷的河里,我尝使多次,无济于事,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夜,我真到感到那种说不出的恐惧和无助,我就脱掉鞋挽起裤腿,用双手将河里的砂子一点一点的撒在冰面上,经多次尝试后,才将车开上了公路。在去县城争取项目期间,为了节省经费开支,我常常晚上睡在车里,汽车的后备箱里时刻备着一把铁锹和一床被子,防止来往县城路上车轮再次陷入泥坑。在第一个道路项目开工建设时,群众自发排起长队,放起了鞭炮。
在项目竣工那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拄着拐仗来到村里,从口袋里掏出两包方便面和五个鸡蛋说:“张书记,我们村遭灾三年了一直没有恢复,这次多亏了你,要不是你,我们这路还不知道哈时候才能修好,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各行业部门成了我的“娘家”,各位领导成了我的“亲戚”。在各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争取各类项目资目600多万,修复水毁道路6公里,铺设安全饮水管道3000米,新建300平方米的安坪小学综合楼等等。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安坪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于2014年顺利脱贫。
2015年3月,我首次驻村结束,4月又被派驻到朱阳关镇河南村,成为一名扶贫队员,2017年10月,转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河南村属省定贫困村,矛盾信访严重,集体经济无乎是零,支部软弱涣散,基础设施薄弱……面对河南村的种种困境,我没有因此而退缩,我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不破贫困誓不还。
刚开始,群众扶贫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认为就是走过场,解决不了啥实际问题。我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走遍了全村农户,摸清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如何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基础保障。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国家的好政策给群众落实下去,我就从“最难啃的硬骨头”下手。
滕银锁,是河南村里的一位重度残疾人。我第一次去他家时,就吃了闭门羹。打电话不接,上门走访,嫌耽误他的时间,有群众就说,滕银锁要是能脱贫,太阳都打西边出来了!
我当时就是不信这个邪。那段时间,我就利用晚上或吃饭时间坚持每天去他家里做思想工作,帮他打扫卫生,跟他聊天,讲解扶贫政策,动员他发展食用菌。他缺技术,我就带着他去参加技能培训;他缺资金,我就帮他申请扶贫贷款,慢慢的,平素一块顽石油盐不进的藤银锁,硬是被我的真诚彻底打动了。在我“润物细无声”的感召带动下,滕银锁说,我就是一块石头,也叫张书记给暖热了,我干。
第一年,他香菇净挣4万多元。尝到甜头后,第二年发展了2.8万袋,还养了6头猪,年纯收入10多万元。他说:“坐吃等死对不起自己这条命,对不起张书记,也对不起党的好政策,如果今年行情好,明年再增加1万袋。” 他被卢氏县评为“脱贫攻坚奋进奖”。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主动捐款1000元支援武汉抗击疫情。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脱贫、奔小康,靠什么?一靠特色产业,二靠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需要资金,我就带领驻村队员,对全村362户农户,进行信息采集,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动员贫困群众开展小额贴息贷款,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全村小额贴息贷款累计发放172笔821万,户贷率达到72%。为了增强对香菇市场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我利用市派第一书记扶贫专项资金修建100吨冷库,有效解决了群众鲜菇储存难问题。
群众的后顾之忧解决了,种植香菇的信心更足了。现走进河南村,几乎看不到一块空闲地,到处都是香菇大棚,香菇种植量由原来的200万袋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万袋,产值达4000多万元,仅这一项产业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7万元。除香菇外,河南村新建标准化食用菌大棚30个,栽植连翘350亩,核桃100亩,山茱萸300亩,保证了每户贫困户有3项以上的产业增收渠道,集体经济收入年超过20万元,所有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
河南村痴呆憨傻群众较多,我就积极联系市康复医院到村免费为特困群众看病就医,并亲自开车送他们到县城,为他们办理残疾人和慢性病鉴定。贫困户张民学,患严重肢体疾病,我积极联系市中心人民医院为他治疗,在住院期间,多次到医疗看望,张民学出院后,因下肢截肢而心理留下阴影,对生活无望,我就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为他办理了低保,鼓励他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协调市残联,为他安装假肢。并时刻牵念着他上小学四年级的的女儿张雪,怕因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而辍学。在我的耐心劝导下,对生活无望的张民学,重新振作起来,主动参加劳动,并做了村的公益岗。张雪说:“张叔叔,你真是我们的好书记,我会好好学习的,我会一辈子记着你对我家的好”。
在河南村驻村五年来,新建了93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修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污水处理管网,防护坝和休闲步道,硬化村组道路,安装路灯、购置办公设施等等,极大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建成了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五新”讲习所,磅礴大气的党群服务中心与文化广场相映衬,成为朱阳关镇区发展的一大亮点。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愚”。为引导贫困户破除等靠要思想,摒弃陈规陋习、懒惰攀比之风,树立主动脱贫、勤劳节俭、自力更生意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并不断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我带领村组干部组织开展了脱贫最光荣、农村文明诚信家庭评选、孝善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积极发挥村“一约四会”作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进一步形成了家庭和顺、邻里和睦、人人和善的文明新风尚。
同时利用微信群和文化宣传栏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和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对涌现出的致富能手、光荣脱贫户等进行公开表彰,通过用身边人的典型事迹引导身边人,增强贫困群众的荣誉感,进一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信心,形成人人争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向上向善新风尚的社会好生态在河南村不断落地生根。
十年之前,卢氏的父老乡亲是我的陌生人;十年之后,我的家人变成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有足够勇气去挑起十年的驻村重担,可是,却没有勇气面对女儿、妻子和父母。女儿手术、母亲住院、妻子生病……每次我都没能在家人身边陪伴。
2017年的暴雪夜,交通瘫痪,女儿冒着风雪徒步近两小时回到冰冷的家;她泣不成声给我打电话:“爸爸,妈妈在西站回不来,家里没有人,我又饿又冷,家里停电了,我好害怕!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作为铁骨铮铮的七尺男儿却无法回答孩子的话,自己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2018年3月,女儿中招体育考试前夕,突然查出患巨大肿瘤,当医生取出足足有十斤重的囊肿时,姐妹抱头大哭,妻子差点昏死过去。虽然手术很成功,但孩子没能参加体育考试,70分对于辛苦耕耘了九年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你下乡为了啥?家也不要了。面对亲朋好友和家人的指责和抱怨时,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76岁老人滕彩霞,冒着风雪将做好的饭菜给送到村委会。67岁的五保老人董学明,将香喷喷的第一炉刚出锅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烧饼送到张冠军的住室说:“张书记,谢谢你为我买了烧饼炉,又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动力电,你来这几年村里变化真是太大了”。
现如今的河南村,路通了、灯亮了,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文化生活也开展起来了,每晚吸引了周边村庄五六百人在河南广场翩翩起舞,休闲娱乐,已成为卢氏南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河南村由软弱涣散村而成为现在的“文明村”, “五星级党支部”,“金融扶贫整村授信信用村”,荣获“脱贫攻坚贡献奖”。我也被市委市政府被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2018、2019年被市委组织委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并荣获“2020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
十年的坚守,使我改了乡音,黑了皮肤,稀了黑发,也完成了从一位机关干部到驻村干部的转变。回首走过的十年驻村路,我有过困感、有过迷茫,但不影响我坚定向前的步伐,我有过失落、有过遗憾,但更多是收获和成长。真切感受到贫困群众的冷暖疾苦和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更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的决心和干好驻村工作的动力。
在2020年第一书记轮换时,我又一次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确保剩余群众如期脱贫,已脱贫群众的攻固提升,确保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期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改变贫困山村的贫困面貌!
我的宣讲完了,谢谢大家!